微信 手机版
首页 > 热点 > 资讯 >
认识“中国风”对西方的重要影响,《徐家汇藏书楼珍稀文献选刊》首次影印出版 2023-08-24 22:10:36  来源:腾讯网

始建于1847年的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是上海现存最早的近代图书馆,是中国历史上“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的缩影。经过170余年建设与积累,目前藏书楼收藏有各类外文文献五十多万册,其中不乏图文精美、保存完好的珍本。


(相关资料图)

为让这些文献不再束之高阁,向大众展现其风采与价值,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与上海古籍出版社合作推出《徐家汇藏书楼珍稀文献选刊》,8月24日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行首发式。“这些承载了人类500年历史足迹的文献,展示了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的多元景象。”“徐家汇藏书楼珍稀文献整理”项目组首席专家黄显功感慨,“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行的首发式上阅读这些新书,仿佛书中的绿叶与花朵都在点头微笑,美丽的昆虫正向我们振翅飞来……”

《徐家汇藏书楼珍稀文献选刊》精选上海图书馆馆藏珍稀西文文献6种,分别为《中国植物志》《中华和印度植物图谱》《中国昆虫志》《中国的建筑、家具、服饰、机械和器皿之设计》《中国建筑》《中国服饰》,从博物学、建筑设计、服饰文化等方面,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17世纪至19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每一种文献均为首次高清全彩影印出版,并邀请专业学者撰写总序及各分册导言。

《中国植物志》是西方人所写的第一本关于中国动植物的书籍,1656年在维也纳出版。作者卜弥格是17世纪中叶来到中国的一位博物学家,也是中西文化交流中第一个向西方系统地介绍中国医学和以博物学考察中国自然资源的欧洲人,被称为“波兰的马可·波罗”。书中详细介绍了二十几种中国或亚洲的动植物,如菠萝、桂皮、松鼠、麋鹿等,并配有若干与之对应的彩色版画,画面生动。每幅版画标有中文和拉丁文的名称对照。此次出版,以徐家汇藏书楼引进的“罗氏藏书”本为底本,为极其珍贵的1656年初版本。

英国人查尔斯·科尔等绘制的《中华和印度植物图谱》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一件精美而有趣的纪念品,展现了19世纪初欧洲植物学界对中国植物的认知范围,对当时中国及印度植物、中西绘画交流史研究均有很高的资料价值。徐家汇藏书楼引进的“罗氏藏书”本《中华和印度植物图谱》,为1818年伦敦Moser初版本,留存极少,又保存完好,书中部分采用了当时刚刚诞生的石版印刷技术,展现了早期石印本的风貌,后期又经过手工上色,精美异常。

《中国昆虫志》作者爱德华·多诺万是英国博物学家、博物插画家,擅长博物绘画且醉心于收集昆虫标本,曾在伦敦创办过自然博物馆与研究所,著有《不列颠昆虫志》《不列颠珍稀鸟类志》等多部作品。其中,《中国昆虫志》的出版是多诺万在其图文并茂的创作基础上,对中国昆虫研究的一次尝试,以“他者”的视角,保留了其时其地的昆虫研究资料,对了解那一时期中国的物种情况,认识中西交流的历史发展,具有史料和参考价值。此次出版,以徐家汇藏书楼所藏1842年约翰·韦斯特伍德修订本为底本。

《中国的建筑、家具、服饰、机械和器皿之设计》是英国乔治时期最负盛名的建筑师、“邱园”缔造者钱伯斯首部代表作。18世纪初,兴起于欧洲大陆的“中国风”已吹向英伦三岛。不过,当时流行的许多作品,浮夸有余,实证不足。为了扭转这种华而不实的风尚,钱伯斯决定将其在广东实地测绘、描画的图稿出版,向欧洲人传递有关中国建筑的正确信息。如果说本书的真实性依托于钱伯斯的亲历、亲见,那么其准确性则体现在图稿的测绘和尺度标记上。在有关建筑的图稿中,钱伯斯不仅细致描绘出建筑物的外观与室内陈设,还精心绘制其平面设计图,以字母标记各功能区,在正文中一一加以说明,所绘建筑图稿皆标有比例尺。如此表里兼顾,追求准确,可见钱伯斯介绍中国建筑并非追随风潮,而是身体力行希望将中式建筑融入英国园林中。全书总计46页,内容在建筑、家具、器皿、机械、服饰和园艺上皆有涵盖,可以说,这本书以其相对丰富、确切的图画资料与文字介绍推动了当时“中国风”在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流行。徐家汇藏书楼所藏为1757年出版的首版法文本,经丹麦政治家、外交官莫尔特克伯爵及丹麦王公腓特烈·克里斯蒂安二世收藏,十分珍贵。

《中国建筑》为欧洲“中国风”在建筑领域的代表,展现了18世纪西方人理念中的中国建筑印象,其署名者保罗·达克似为假托名,但“保罗·达克”之名在研究18世纪欧洲中国风的文献里屡被提及,可见《中国建筑》一书的影响力以及当时“中国风”在欧洲流行的盛况。徐家汇藏书楼所藏为1759年初印本(作者自印本)。

《中国服饰》作者威廉·亚历山大是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出使中国的随行画师,绘有大量关于18世纪中国的画作。在访华期间,作为制图员的威廉·亚历山大随团访问了北京、杭州、广州、澳门等多地,创作了多幅水彩画和速写:从身着官服的清朝官员、拿着武器的士兵到雄伟高大的船舶,题材涉及中国的自然风光、军队士兵、城市建筑以及社会文化等多方面。这些画作后来成为西方人认识中国的重要资料,许多关于中国的书籍都曾用其作为插图,如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巴罗《中国旅行记》等。徐家汇藏书楼所藏“罗氏藏书”本《中国服饰》,为1805年伦敦William Miller后期版,从扉页寄语看,此本是作者寄赠亲人之本。

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介绍,《徐家汇藏书楼珍稀文献选刊》的出版为上海图书馆与上海师范大学合作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徐家汇藏书楼珍稀文献整理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文献中心,徐家汇藏书楼馆藏珍稀文献,不仅具有学术价值,因历史的积淀,更有文物价值,出版的意义正在于让这些珍贵文献化身千百,让学界乃至广大读者可以便利地加以利用。

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吕健表示,《徐家汇藏书楼珍稀文献选刊》的出版,开启了两家单位出版合作方向的新探索。“我们尝试将与中国直接相关的西文善本典籍的影印整理纳入出版范围,着力挖掘并呈现中西文明互鉴的一个方面,即中国知识和文化在17-19世纪欧洲的影响情况。我们深信,文明互鉴对当下及未来的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而相关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也将为客观评价中外文化交往对促进中国历史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认识中外文明互相学习交流交融对当代中国发展的价值发挥作用。”

“近代中期的中西关系和文化交流中,以往研究更多地集中在西学东渐方面,一般表述为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但对中学西传及其在欧洲的影响方面,研究是远远不够的。而事实上,整体而言这一时期更多的是中国的文化、思想、科技、地理、历史和物质文化西传,其对欧洲的影响也远比西学在中国的影响要大。换句话说,中国在欧洲现代化进程、进而在整个人类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做出了重要贡献。”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研究员董少新认为,徐家汇藏书楼珍贵文献的出版将推动学术界更多关注中国文化的西传及其影响。

关键词:

热点文章
热点 图片